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王道
榜首则
《风俗学是什么》,关于风俗查询的科学途径
近翻阅民国风俗旧刊,发现闻名言语学家周有光的一篇译文,有关于风俗查询的主题,原文作者为英国学者。其实早在1933年,周有光留学日本时就曾重视过言语学,并在当地学习日语,一同留神日本学者关于我国吴方言的研讨,特别是评弹言语的研讨,因而后来他推进了《姑苏评弹记言记词》一书在日本的传达。但使人们知道他的翻译成果则是1986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出书,周有光其时仍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参谋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为此“周百科”的外号也算是“名至实归”。而这篇有关风俗的文章,则是英国闻名女风俗学者班恩女士(C.S.Burne)的代表作,书名为《风俗学是什么》(又叫《风俗学手册》),其时能够比美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的相关著作。此文其他章节曾有福州协和大学教授陈锡襄(北京大学结业,曾赴英国伦敦留学)翻译刊登,而周有光则是该著作“序论第二段的翻译”。
年青时期的周有光
一 周有光有意触摸风俗学?
这篇署名“周有光 译”的《风俗的收集和记载》长文宣布在《风俗学集镌》第二辑,该专辑于1932年8月1日出书,由闻名风俗学者钟敬文、娄子匡编纂,其时由我国风俗学会发行,杭州景山书局、上海开通书局代售。看到译者署名,曾使我一度置疑,是不是重名?由于刊物上皆为风俗学名家,顾颉刚、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周作人、赵景深等。而周有光好像并未有触摸风俗学的记载,但是在文后有一个作者介绍:“周有光,前光华大学英语助教,现任《民众教育季刊》修改。”
这就能够证明是言语学家周有光先生无疑了。
周有光先生从姑苏考取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结业,其时大学膏火仍是靠着亲朋给凑齐的。1925年周有光由于“六三作业(学生运动)”离校转入光华大学就读,他后来的夫人张允和女士也是在该校结业,并曾在光华附中任教。1927年,周有光从光华大学结业,其时迫于经济压力,没有持续出国留学,先后在光华附中、光华大学部教学。有段时刻他跟随孟宪承去无锡开办民众教育学院,后又转至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而《民众教育季刊》便是该校修改的校刊。该刊创刊于1930年12月1日,出书地坐落杭州。其时周有光正好在该校任教,显然是会担任这一职务的,须知他早在姑苏就读时,就曾参加张家《水》杂志的编写作业。
1932年,张允和到杭州之江大学借读,与在杭州作业的周有光常常约会。周有光也从前写道:“杭州当地比较小,又便利,邻近又好,咱们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适合谈恋爱的。”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在上海成婚,接着便一同赴日留学去了。因而这篇文章是其时周有光在杭州时所翻译。可知他其时有心触摸风俗学,取其有用主义,有利于推进国内的风俗查询。
周有光与张允和
二 风俗查询,先与“土人”交朋友
周有光在翻译原文时尽量运用的是与我国人白话相对应的词语,当然有些限于其时的语境,还没有彻底完成地名、人名共同。
“不管在那(哪)种当地收集风俗,榜首件应当留心的事,便是和土人要先建立友爱的联系。全部违背谦逊、推让、谦虚的行为,都是成功的绝大妨碍。”周有光的翻译显然是不像今日的语境习气,但是详细的意思却现已表达了解,这儿说的“土人”在文言文里曾有相同表达,实际上便是本地人。他接着译,说从事风俗收集的人士要从服装和用具上留心,不要给当地人以突兀和夸耀的形象,要情绪和蔼,穿戴质朴,特别要留心当地的礼貌和习气,尽量做到就像是自己到了旧日的好朋友家中相同,不给人冒失的感觉。并且要留心一般的日常之外的作业,要留心多倾听当地人的自述,安静的倾听,尽量不要提问。他还以原文的举例阐明,既不能像是牧师听到他人陈说的乖僻作业而伪装惊奇,更不能听了难以想象的作业大为讥讽。乃至对一些当地的乖僻的约好,如某地的地保必定要是双胞胎才干够中选,大为嘲笑。上述种种行为是必定的忌讳。
关于采访人来说,要对土人抱以极大的怜惜。留心吸收和了解他们的各种奇怪故事和行为,就好像是真实产生过相同。“咱们必需先了解:国内外文明较低的风俗,在咱们看来固属奇怪,而在施行这风俗的土人的观念看来却是灵敏而合理的。困难在与捉住(捉住)这个观念和发现躲藏着的意义……”周有光在译文中还举例阐明,国外有个风俗学家金斯莱女士,一次乘坐土著人的独木舟在西部非洲的河道中行进,忽然岸上有个男人向他们开枪,她就上岸去质问那个男人为何做这种凶恶的作业?后来才了解,这男人最近遇到一个伤心事,他的妻子跟着邻村男人私奔了,他需求对乘舟前来的任何一个外来人开枪,只需这样做,全村的男人就会帮着他去找邻村人算账。这看起来有点荒谬,却是当地人沿袭多年的风俗。为此金斯莱以为,作为旅行者,或许外来者,要想获得真实有用的风俗信息,仍需求得到在当地居留者的协助,或是获得当地人认可的一个白人的介绍,这样就能够进一步获得土人的信赖。要从当地人礼仪、接见会面、奉送等各方面去了解和习气,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事。
1913年,风俗学家邓伯尔爵士在英国伯明翰市对着人类学小组演讲时说过,“没有其他作业,会比关于这些末节的过错更简单挑拨行政官和他的公民了。”
从周有光的译文可知,班恩女士的这篇文章特别有用,如文阐明,一个外来客,或许比当地赋有身份位置的人还要简单收集到有用信息,沙泼先生曾在沙摩色脱州一个家庭的家丁处收集到了一些名歌,家丁的音乐技巧并没有为主人所留心。这是由于外来客更简单对当地的全部细节引起猎奇,并赋有更深化的查询力。“商人和居留者知道教士和文官无从知道的事。但是也有许多关于社会准则和礼节的宝贵常识,是由不易获得信赖的人们采录的,所以就令得不着人家的率直相告,也不该疏忽了其他可有的时机。”
周有光与张允和漫画。丁聪绘
三 留心有形和无形的信息
从周有光的译文中,能够得知,班恩女士要求采访风俗信息时,要先做好本身的功课,比如学习好“万有精力论”、“魂灵论”、“天然的单一”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然后更好地开展作业。“最好先着手于风俗,社会的和政治的准则,及其连带的典礼。”
至于说采访土人的崇奉,则需求留心各种偶然性的时机,如在法庭上、在病床上、在旅途中,或许在游猎时。住在旁加普的一位夫人,决计去杀死一只损坏她优秀蔬菜地的鹦鹉,但是她的园丁却抢先曩昔,躲在一旁把这件事处理了。由于在园丁看来,女主人现已怀孕,假如她击杀鹦鹉的话,会对肚子里的胎儿形成风险。当一位男孩脱离本地,必定要带着一把刀才干够上路,但这把刀却不是为了杀了谁,或是损伤什么肉体,而仅仅一种崇奉办法的展示罢了。
“咱们还须留定见着的忌讳和其他禁例,并打听它的理由。每一个忌讳必定有,或曾经从前有,一种崇奉叫做它的布景。”译文中提及,许多琐碎的日子细节,或许便是详细崇奉的构成,有时咱们获得一种臆说,藉着这些崇奉作为证明,就得出了清晰的答案,然后获得风俗全结构(即全体相貌)的柱石。直接去探求这些崇奉的内容,或许比较困难,由于当地人出于一种先天性的崇奉,并不觉得有什么反常和出奇之处。因而需求咱们从详细的巫教典礼,或是当地有些常识的人士下手,这些都是“用金钱收购也不是常能窥得其隐的。”
有时咱们需求把自己把握的相同内容与详细人沟通,如所谓的巫术,还有“魔舞者”,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更丰厚的信息和内容。氏族、部落、当地的隐秘会社,以及他们的社团,都或许躲藏着风俗信息。
当然,这儿还需求花上时刻,如斯拨罗脱先生在房可佛岛住了两年,才发现了一个宗教理论的完好的特别系统。太罗爵士经过十二年才发现爱奴人的蛇祭礼。还有一些风俗则需求收集人亲自入社才干获得信息,即亲自施行一个参加的典礼之后,才干知道一个从未听说过的神的称号存在。“哈同博士说:保存本来面目的粗野人,最能据守重要礼节及其相关的全部事项的崇高,并有可惊的沉默守秘和克己的才干。”在印度一些当地,就连自己和妻儿的名字都是保密的,只要对他们的神才干敞开这些信息。
许多风俗信息是有形的,如收集“符箓”,还有一些则是无形的,躲藏于情歌、儿歌、咒语、征兆之中,“和猎人应谈鸟兽,和樵夫应谈树木,和园丁应谈植物,和牧人应谈牛羊,和主妇应谈烹谐和洗濯。养成从详细而入笼统的查询及作业的习气,是根本的采访规矩。”
1995年国内推出的《风俗学手册》
四 带着必要的收集东西
这篇译文中,还着重提及带着东西关于收集有用风俗信息的必要性。当然条件是消除被采访人的顾忌,不然不要简单取出采访东西。在获得对方信赖之后,尽量运用笔和簿本记载,即使是身处于同一的国度,也不要忽视了方言带来的隔膜,乃至于专业术语的误解。不能以英文记下来的术语,有必要要运用原有的土语,不加翻译。
“每篇记载之后,应附陈说者的名字,性别,寓处,及情状,并注明他或她是否能作两种言语。”到文明未开化的当地,要带着一本《人类学遍览》。还要带着一台照相机、一台录入歌曲的留声机,留声机除了录音,还能够招引当地人,文娱等。
有关记载的办法,该文指出,要用红黑两种墨水笔,自己亲见的,陈说者首要的叙说,用黑水笔记载,其他的资料则以红笔记载。笔记本有必要用活页的。每一事项记在一页纸上,待有时刻时把它们拆开从头分类。而关于风俗刊物来说,还要留心以下五点:
A、阐明和土人(当地居民)说话用的是土人语(当当地言),不齐备的英语,或由翻译者传达。
B、称号一定正确,不要误称氏族为部族,灵物为偶像,咒祸为祈福。
C、多记真实的作业,少做一般的叙说。多用榜首人称来描绘。
D、自己查询而得的现实,和从他人听见、经过书本看见的现实,应当心别离。从印刷物上得来的印证应紧依原文。
E、彻底辨明自己所见的依据,和从别种办法得来的常识。自己的观感或定见,也要别离书写,作为绪言或定论。
从周有光的翻译中,能够发现其时为了遍及科学的风俗查询,关于班恩女士的论著是比较推重的,在之前陈锡襄的同本书译文中,还详细列出了风俗学的范畴,如崇奉类的六合、植物、动物、人世、人造物、人生与魂灵、神灵、占卜、咒术、疾病与民间医方;风俗类的社会与政治、个人日子典礼、出产与工业、斋日与节期、竞技与游戏;还有故事与歌谣类的,故事、传说、歌谣、俚语、谚语、谜语等,译文中还引证1846年托马斯先生的详细定位,“民间的旧俗”指代风俗,可知我国风俗文明探求与西方相关议题的前期对接景象。也可知周有光在金融、言语学之外的另一个范畴的爱好地点。
第二则
《歌谣与小曲》
在发现了周有光的译作《风俗是什么》之后,很快在《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1月31日刊第三卷)上,又发现了周有光的一篇译作《歌谣与小曲》。原作者相同是班恩女士,而周有光正是该刊物的修改之一,可知他这一时期对风俗研讨之倾慕。
这篇译作后边还特别作了编者按:“是篇是英国风俗学会出书的《风俗学概论》第十七章的录译。”从译文可知周有光是从英文译为中文,且尽或许尊重原著,运用的词语或许与当下有差错,相同不碍了解论文意义。
一 言语学助力翻译学
“歌谣是一种方面繁复而无隙不入的人类表情的办法。歌谣的研讨从哪一个观念着手最为妥善,这是不易说定的。歌谣的来源或许是由于初民关于人类发声才干优于动物发声才干的感觉,这以后又然后信任人类发声才干胜于其他事物或现象(随后又逐渐发现人类的发声歌唱胜于其他任何的动静,如水声、风声、虫鸣等)。但是这不过是猜度罢了。风俗学者所留心的,是确认歌谣在公民日子中的位置,和检查它所进入人的日子部分与它所改变的各种旋律,在初级文明中,二者是不能分隔的,乐音与其他制造的声响关于‘神通宗教的’典礼有亲近的联系,所以音乐应受风俗学者的特别留心”。
在译文中,充沛解说了歌谣的概念和用处,可谓是较早研讨歌谣学和小曲的专业理论。其间谈及歌谣或许与阴间相交通的“倾诉”。不管是印第安故事,仍是北美区域,都有此类的歌唱和祈辞。就连欧洲较高文明区域中也有相同的风俗。巫师的咒语,“简直都是用韵语表达的。”而许多区域,“战歌、情歌、摇篮歌、祭歌、婚歌都无疑地在开端是有神通宗教价值和祝祷的性质的。”在一些当地,乃至需求咏歌唱谣以鼓舞耕牛作业,或是以歌谣鼓舞奶牛产奶。
而劳作之所以与歌谣亲近不可分,或许是为了宗教,也或许是为了鼓舞劳作者的规整共同的实际效果。就好像桨的规矩击水,兵士的脚步,都会促动歌谣的律动和节拍。摇船最是被歌谣所支配者,全世界都有这样的话:“咱们的歌声入调,咱们的划桨合拍。”水手运用船上绞盘时所唱的《船夫歌》,在1908年夏日航船时仍旧运用,并且是船长独唱,水手们齐声赞同。
“舞踏(一种相似踢踏舞的方式)也是相同,配乐的歌谣能振起跳舞者的精力,并齐一他们的脚步。粗野人的舞歌,一般(遍)是再三重复的短词,有如咱们的合唱。北欧和西欧的‘小曲’原来是舞歌。在法乐群岛,现在还以它们为舞踏之用。在其他当地则较古较美的小曲则仅保存叠句,作为跳舞者合唱齐步之用。”
从译文中可知,周有光先生从那时就开端留心言语学,音韵学、叠句、象声词、“仅表神态声响(有些古字和外来语现已抛弃,但其发音则能够作为人物表情神态运用。)”的古字。这些都有助于他关于风俗学的翻译,关于无法翻译的古字词,则是照录出来。“这或许是现已抛弃不必的古字,或许是不彻底的外来语,或是仅表神态的声响。”
周有光、张允和(左)与叶至美合影。
二 欧洲小曲与叙事歌谣
文中关于歌谣和小曲的开展,也有着较为科学的推理和追溯。合歌唱的独唱部分往往是叙事的,有的是随口编唱,有的则是接连创造的,并且带有戏剧性的情节和局面感。其间有些重复的部分则成为真实的“小曲式”歌谣的特征。
文中引证了很多的歌谣唱词来证明相关理论,并对小曲和歌谣开展进行了剖析。“欧洲的小曲是否来源于宗教,咱们不能知道。疑是小曲的来源的合唱舞,是在晚间教堂院子中举办而被教士斥为渎神的,这件事暗示与异教的典礼有联系……”小曲故事多带着悲剧性,而散文体的民间故事则不同,追溯小曲的产生不会早过十二世纪,由于那时“节韵”开端替代了“头韵”。有的小曲没有叠句或合唱,而有着显着的“吟游诗人”小曲的特征。
“叙事歌在开端期有小曲的方式,这已无可置疑的了。咱们能够找到相同的特征,在伴着舞蹈而歌唱的一段一段地叙说的传说或民间故事中,和前文所引的儿童的歌唱游戏中,”然后能够阐明,传说是以歌舞叙说出来的,一个领唱者先把每一节歌唱出,许多跳舞者依着他重复唱,每两个人结合在一同缓缓地绕着舞姿滚动,顺着似俄罗斯的“波弄奈士舞”。
译文中还陈说了一首长达六十多节的小曲,叙说了在开惠岛(这个歌谣盛行的当地)彼岸的大陆上,“文明女杰”阿培尔的部下制作一所“男人屋舍”又拆毁的冒险现实。从叙说中能够发现,这个民族造房子的进程,以及运用的东西和资料,还有他们关于日子的崇奉。歌谣的后半段还叙说了,这些人乘坐的竹筏在水中沉没了,连同他们带来的番芋、香蕉等物。阿培尔把自己变成了一条条鱼,又变成各种的鸟,来解救公民,并把他们送达开惠岛,辅导他们栽培各种能够搭设木筏的植物。
从一首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澳大利亚母亲寻子歌谣中,作者以为,歌谣或许是诗篇未诞生前的用于文娱的粗野文明,并具有史诗的草率方式之叙事法,到了后一时期,则被有意地编制和背诵,以留念民族的英豪们和他们的业绩,以及民族生长的磨难。在这个进程中还产生了“弹唱诗人”的新职业,并成为新的阶层。有的则是由君主直接雇佣,或仅依听众所付的价值而日子。
这些“吟游诗人”的呈现,多是配着弦乐器进行歌唱,而诗和歌的著作多是口口相传的,并且并非是哪一个作者所创造的。
三 情歌的余韵
在译文中,情歌的部分占了适当的篇幅,其间还做了引述:“我的指环戴在你的指头上,现在不要再回去。你是我的老情人,现在不要再回去。你的誓约是在我的指头上,现在不要再回去。你一贯没有骗过我,现在可要再回去。我骑在快马背上,我的爱站在绿的泉流旁;我要在那里坐一会,我要看她的动着的脸,我要完结了惨白的犹疑。”
关于希腊近代的民间歌谣,作者给予了充沛的必定,以为其著作愈加完美了,“多安静呀,这些山,多安静呀,这些草原!他们等候的不是逝世,年迈并不磨难。他们等候的仅仅春天,和五月,和夏日的日光……”
“独自的歌谣和故事相同,是很简单撒播的,游牧者,水手,或奴隶都把他们带到悠远的僻地去。隶属的歌谣不宜和独自的歌谣记载在一同,应与它们所隶属的典礼,节目,祭典,或其他时机联合记载”。这是全文的最终结束。可知周有光关于风俗查询的记载译文,也是与之一体的。
最终值得一提的是,该刊物还做了作者介绍,周有光其时为该刊主任修改,与之同刊的作者有松村武雄(日本风俗学者)、林文铮(国立艺专教务主任)、周学普、秋子、黄翼、黄石、程懋筠、温达平、赵景深、刘大白、谢六逸、钟敬文等,可谓是其时多家院校的闻名风俗学者,并都有译本,再次证明,周有光其时应该是有志于此的。
(责编:孙小宁)